“人配衣裳,馬配鞍”這句中國老話,若不加辨別地用在葡萄酒上,難免會遇到“買櫝還珠”的尷尬。這裡涉及東西方文化差異,尤其體現於葡萄酒包裝上。
在傳統葡萄酒國家,酒莊或酒廠生產的葡萄酒多數沒有複雜或奢華的包裝。常見的僅有酒瓶、酒塞、塑封和標籤,這些包裝主要滿足保存和提示的基本功能,幾乎不包含純裝飾性元素。例如,即便是在意大利San Guido莊園,Nicolo Incisa della Rocchetta侯爵親自贈送的Sassicaia葡萄酒(被譽為意大利國酒),也僅多了一個簡單普通的紙盒,主要起到減震和防撞的作用。
然而,這樣的葡萄酒來到國內市場,特別是在注重送禮和面子的消費環境中,往往顯得“格格不入”。例如,每年中秋節的月餅包裝大戰就可見一斑。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許多酒商為葡萄酒添加了不同檔次的華麗“外衣”,以適應國內市場的送禮文化。但需警惕的是,一些商家利用消費者對葡萄酒的不了解,在包裝上大做文章,誤導消費行為。常見現象是,豪華仿古或仿皮的盒子裡裝著2瓶極普通的葡萄酒,卻以“天價”出售。
葡萄酒最終是為了飲用,送禮的目的也是讓人品嚐。包裝再精美,若酒質不佳,依然無法獲得認可。更糟糕的是,若因包裝迷惑而花費不合理的價格,則更令人鬱悶。因此,在年關選購葡萄酒時,務必避免陷入“以貌取酒”的迷霧。切勿“以貌取酒”。
不同國家、產地、酒莊,以及不同的品種、釀造手法和年份,造就了葡萄酒千姿百態的風格與特質,也決定了其品質與等級的多樣性。對於不熟悉葡萄酒的人來說,除了直觀的“以貌取酒”,另一個常見誤區是“以名取酒”。
在葡萄酒世界中,常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某個產區出名後,整個產區的葡萄酒價格都會隨之上漲。特別是當消費者缺乏獨立判斷能力時,一些知名概念(如法國葡萄酒、波爾多葡萄酒)的正面效應會被放大,甚至被酒商過度泛化。雖然法國和波爾多確實出產許多世界頂級葡萄酒,但並非所有帶有這些標籤的酒都代表高品質。波爾多只是法國的一個產區,也生產許多品質普通甚至低端的葡萄酒。
此外,酒標上的一些字眼也可能混淆視線,例如:
這些詞彙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有特殊意義,並非總是品質的保證。選購時,需抵禦商家或促銷人員頻繁提及“法國”“波爾多”“酒莊”等概念的誘惑,避免成為“以名取酒”的受害者。
目前,國內進口葡萄酒市場尚未完全成熟,價格和定價體系也不夠規範。葡萄酒的價格、價值、品質與名望之間的關係並非總是合理。若僅以價格作為選購標準,容易陷入“一分價錢一分貨”的誤區。
定價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一些酒商或賣場利用消費者對葡萄酒的不了解,缺乏獨立判斷能力和價格參考體系,虛高葡萄酒價格。對於懂行的人來說,這些利潤空間顯得荒謬。例如,在某省會城市一家高檔商場的酒廊中,一款奧地利品牌葡萄酒的零售價從498元到4999元不等,而在原廠網站查詢,其對應價格僅為4.9到9.9歐元,價差高達10到50倍。
此外,“明星效應”也會導致價格非理性。近年來,國人追捧法國名莊葡萄酒,價格飆升。例如,1982年拉菲酒價格在不到半年內翻倍。雖然“隨行就市,水漲船高”是市場規律,但若價格漲幅過高,消費者也會望而卻步。對於注重葡萄酒本身享受的消費者,無論是自用還是送禮,可考慮避開“明星效應”葡萄酒。選擇一瓶具有獨特名望和品質的酒款,不僅不遜於名莊酒,還可能給懂行的受禮人帶來驚喜。
過年選購葡萄酒時,建議從葡萄酒本身出發,採取“以酒取酒”的方式更為穩妥。以下是具體建議:
“以酒取酒”需要對葡萄酒有一定了解,包括產地、品種、年份、等級及名望等因素。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這可能有一定難度,且相關知識和經驗需要時間積累。較為簡單穩妥的做法是:
這些方法至少能確保“物有所值”,讓簡單的“以價取酒”更接近“以酒取酒”的目標。